虞城一百二十万人口,外地人占了三分之一,其中以青壮年居多,散落在各乡各镇的服装厂、皮件厂以及建筑工地上,他们从事的往往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种或者就是纯粹出卖自己的体力。
起初,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夫妇,只能把孩子送到本地学校借读,杂七杂八各种费用加起来,承受起来也相当吃力,有的人就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
民工子弟学校是后来才办起来的,这类学校通常是租用当地一些旧学校、破厂房改建而成,规模很小,教学条件相当简陋,甚至连师资也无法保证。民工们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一来孩子不至于受到歧视,二来能省出一笔可观的学费开支。
和本地学校最大的不同是,这些学校的学生上下学都是校车接送的。民工子弟分布在虞城的角角落落,像是一盘散沙,每天,他们就守侯在公路沿线,校车围着虞城绕一圈,这些孩子就全收了进去。
云州民工子弟学校特别引人注目。那些孩子特别乖,等车的时候,列好了队站一排,穿着整齐的校服,很规矩。校车的车体是经过包装的,有云州的山,有云州的 湖,一副山明水秀的样子。无论是车身上还是孩子们的校服上,都可以醒目地看到“云达服饰”的字样,这是这所学校的投资方,老板姓陈,叫陈雨生,云州人。
陈雨生来虞城比较早,他这个人脑袋瓜特别好使,打了几年工,他看出了虞城作为中国服装集散地的潜力,东拼西凑借上钱,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从倒卖服装的小个体户做起,直到将“云达服饰”做成当地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陈雨生办企业挣了些钱,就想为家乡人做点事情。他的学校基本是公益性质的,完全免费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收费确实比其他学校要便宜得多。他是生意人,让他花 高薪去聘老师,那也是不愿意的。因此,学校的师资也是大难题,来了去,去了来的老师,一个学期总会不下十几个。
后来陈雨生决定公开招募志愿者,前来应聘的不少,而且大都文化层次不低,地方大学的大学生更是踊跃。人多了,陈雨生就有了挑选。可这些来报名的,哪个都比 他原先请来的老师强,又不拿他一分钱,取舍就成了问题。陈雨生把他们都留了下来。陈雨生说,难得大家有这份心,那就一人上几堂课吧!
这件事在虞城弄得挺轰动的,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都找陈雨生采访过。
陈雨生还特别从家乡请来一位老师,专门讲授乡土地理、人文传说,讲课的时候,用的还全是方言。不过这一请,给的就真是高薪了。
云州民工子弟学校是没有初中的,学校办了五年,第一拨孩子就得毕业了。毕业班的学生接到通知,说是陈校长要给他们上最后一课,还得带上他们的家长一起来听。
来得家长挺多,陈雨生没什么架子,看来的人差不多了,也就开讲了,无非就是勉励同学们毕业后勤奋努力云云,讲着讲着,他把衬衣脱了,光着膀子,大家就看到他身上一块一块的刀疤。
“同学们一定很奇怪吧,陈校长身上哪来那么多伤疤啊?我跟大家说,这都是真刀真枪砍上去的。刚来虞城的时候,我们人少,干最脏最累挣钱最少的活不说,还有 人跟我们抢活干。也是为了活命吧,就常常打群架。后来,别人看见云州人就犯怵,说云州人打架不要命。我当时总冲在前头,身上的伤疤就比别人多。其实,同学 们回去看看自己的父亲,又有哪一个身上没个伤没个疤的?”
陈雨生把话题一转:“我不知道你们毕业后有多少人会继续上学?我只是想说,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们一定把学上下去。我看着大家即将从这里离开,感到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我总算为家乡父老做了点事情,担忧的是,我不知道我究竟能改变你们什么。”
“不管读书是不是能改变你们的人生,但是,我敢肯定的是,如果不读书,你们一定会延续你们父辈的人生!”
“我真希望,当你们这一代人回到云州的时候,是完完整整、光光鲜鲜地回去的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